贾诩见到李儒时,李儒正在二楼靠着街边位置,依着藤椅躺的舒服。
看到贾诩进来,李儒也未起身,指着身旁另一个藤椅,呼喊道:“来,这里,这里,当下日头正好,难得清静光景。”
虽然李儒依旧乱发裹了半张脸面,偏侧位置更看不清模样,只听着声音,贾诩便是认出来李儒。
贾诩走到李儒身旁站定,看到桌上摆放了许多果食,伸手拈过,入口品位,顿觉滋味尚佳,口中赞道:“好,不错,不错,当下乱局逢时,难得安宁之所。”
李儒听贾诩说的与自身方才,语色,语调几乎一致,同时借着言语,暗意李儒得了如今地位,若是以前,李儒说不得与贾诩争个高下,然而李儒如今在燕国身居财位,一心想的是多进少出,其它的早已看淡许多。
随手从身旁的盘中取来松果,塞入口中,嚼起来分外清脆。
李儒悦然道:“唉!生死有命,造化弄人,在沿街时,李某见到文和,还以为认错了人,待到归来问询过,才知晓原来文和真的来了幽州,当年文和救了李儒一命,我便想着,如何也要邀文和来当面致谢。”
对于贾诩,李儒是实心感激,说起来那时,李儒与贾诩算不得什么关系,救李儒对贾诩来说,可谓是徒增的麻烦,李儒也没想过能籍贾诩手段得了性命。
世上纵然有斗米恩,升米仇的心性,到了李儒这个层次,记住的唯有投桃报李,滴水恩涌泉相报,以李儒在燕国的地位,容貌稍作些遮掩,只要不说话,便是当面见到贾诩,怕是贾诩也认不出来,之所以李儒唤贾诩来,诚心想与贾诩见面,且贾诩身负了天子命,李儒觉得若是能帮助贾诩些许,那就出十分为贾诩助力。
那仆从与贾诩言语时,说出了几句话,贾诩便知晓,是李儒唤他过来,听了李儒坦然将他司责,地位说出,贾诩心中才安稳许多。
贾诩将二楼器物看了一番,缓声道:“文优想要仿当年陶朱公乎?”
“哈哈!文和慧眼如炬,看的分毫不差。”
李儒笑道:“其中事,说起来倒是话长了,若是文和不嫌耽误时辰,我正好与文和说的痛快,文和你不知道,这两年,我四处奔波,于身体,于心志,有了许多改观,奈何身旁没有可说话人,唯有吞在腹中,索然无味。”
“既然文优在幽州掌钱,往事便无须再提,以后贾诩眼中再无李儒,只有….未曾请教,文优现以何名姓?”
“陶代,取自李代桃僵的意味。”
“哦!陶兄!不知渭阳君现在是否已入了刘和处?”
听贾诩如此说,李儒倏然直起了身,怔住片刻,颜面怅然若失,良久,才无奈的摇了摇头。
“文和不愧当世智谋之人,李某以为将文和朝着高处看,没想到还是看的低了,唉!当日若是李某能识文和之才,也绝不会让董相与我落到这般田地,罢了,罢了,李儒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,不识天下英雄,真是如那夜郎一般了。”
李儒虽然没有给出肯定答复,不过言语中的回应亦是呼之欲出。
贾诩颔首自若,道:“原来如此!”
李儒继而又道:“我只知渭阳君入了刘和府宅,却是再没有见过其人。起先,刘和在燕国站不住脚跟,我以商队为他远送物资,所得的钱银尽数上交,随后刘和越发的将燕国出入交给了我,我心中觉得不妥,多方打探,才见到渭阳君入了刘和身旁。”
贾诩是聪慧之人,便是李儒没有明说,也从李儒言语中听出了李儒关于身份的顾虑,原本贾诩已走到沿街处,看着街边行人,听李儒说完,这才转身,望着李儒。
“陶兄无需担心,想来渭阳君与刘和做了什么约定,至于你的身份,绝不会有什么差错,先前我便知晓,刘和此人,资质平庸,治百姓倒是无妨,维持一个州,怕是心有余力不足了,只要陶兄心志做陶朱公,那便不会有什么变数。”
李儒看到贾诩似有询问模样,当即道:“我虽久不沾钱,对于其中门道,也是熟悉,从燕国进出的货物,到了青州冀州,除去损耗盈余,比临行前约定的,只多不少,剩下的这些,我才会落入囊中,这半年,积少成多,倒也积下不少。”
贾诩颔首,再尔抚掌,笑道:“哈哈!陶兄手段,做出什么,我也不会质疑,我这几日看城中布置,还有百姓说起的减赋税,设粮官的职位,这与刘和请出卢植为辅,似乎多有些违悖,哦,非是贾某看清了卢植,我只是觉得,这与刘和,卢植所在的位置,实属南辕北辙,不知,陶兄可知其中缘故?”
“哦!这事儿!怕是知晓的不过几人,我碰巧认识了一个心思灵巧的小子,名唤作小黑,自他口中,得了些详情。”
李儒便将刘和从冀州出,遇到刘策,再于容城中受了戏忠解困,直至入燕国事,尽数告知了贾诩,因李儒非是亲身经历,所说的多有含糊,其中不明虚实的,李儒也当即说出,没有夹杂自己臆断,虽然不尽详细,也大抵能将整桩事连贯起来。
贾诩听完后,不在走动,坐在桌前,凝神想过许久,终究眉色不解,缓缓摇头,似做自言自语,喃喃道:“这有些不对,其中有些地方,我想不通。”
李儒本想问贾诩想不通什么,不过,知贾诩智谋在己之上,又不想再参入其中,便依着心中所想,再缓缓说道。
“我记得在长安,临行时,文和曾与我说过上下三策,后来安稳下来,我才有所醒悟,这戏忠投靠刘和时,正是刘和用人之际,且这戏忠,在刘和身旁,地位极高,似乎刘和到了听之任之的地步,前段时间,卢植尚来时,这戏忠凭着燕国城中的老弱病缠,守了燕国,将邹丹击败,随后便蛰伏不出,这戏忠,分明是如文和所说的第三策,惶而行之。”